中鼎设计微信服务号

返回
中鼎文化 | “走进李庄·探梁林建筑与人文脉络”——中鼎游学
2025.04.15

宜宾李庄素来有着“中国建筑学摇篮”之称

84年前,中国营造学社(清华大学建筑系前身)迁至李庄,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此地共同编写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建筑学著作——《中国建筑史》。抗战时期,李庄以“同大迁川,李庄欢迎,一切需要,地方供给” 的热忱,接纳诸多文化机构,吸引了中央博物院、中央研究院、同济大学、金陵大学等一大批国内顶级科研机构和高校陆续迁往,一时间,李庄汇聚了傅斯年、董作宾、李济、梁思成、林徽因等众多文化精英,成为抗战大后方的四大文化中心之一,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

01
·流寓李庄的学人代表


2025年4月16日,中鼎世纪部分技术骨干开启了一场李庄的参访学习之旅。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参访和学习,汲取先辈们的文化精神、研习李庄的历史建筑精髓,为中鼎世纪在推动城市发展和运营注入强有力的精神力量。
02
·中鼎世纪团队(部分)营造学社陈列馆合影
03

04

05

06

07

08

09

10

11

·中鼎世纪团队李庄参观游学——抗战博物馆、营造学陈列馆

先辈们在历史的那头鼓舞着我们——1941-1946李庄的六年:梁思成与林徽因在这里完成了《中国建筑史》和英文版《图说中国建筑史》;董作兵撰写了《殷历谱》;李霖灿编著了《麽些象形文字字典》;傅斯年、李济等人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大型田野报告《城子崖》;董同龢发表了《上古音韵表稿》;史语所编印了《六同别录》……


12

13

·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合影

1946年,客居6年的先生们踏上归途,留下“留别李庄栗峰碑铭”,拜谢当地百姓。董作宾用甲骨文写了“山高水长”的碑铭。

碑文写道:“本所因国难播越,辗转入川,适兹乐土,尔来五年矣。海宇沉沦,生民荼毒,同人等犹幸而有托,不废研求。其为借助,有不可忘者。今值国土重光,东迈在迩。言念别离,永怀缱绻……”

14

15

·留别李庄栗峰碑铭-


李庄之美——李庄古镇的建筑群规模宏大,布局严谨,体现了明、清时期川南民居和庙宇建筑的特点。现较完好的保存的有明代的慧光寺、东岳庙、旋螺殿,清代的禹王宫、文昌宫、南华宫、天上宫、张家祠等10余处。古建筑群规模宏大,布局严谨,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明、清时期川南民居、庙宇、殿堂等建筑的特点。

16

·李庄

17

18

19
·李庄抗战博物馆


传承文化,筑就未来——在李庄游学期间,中鼎世纪团队深受触动。我们被革命先辈们的精神深深鼓舞。中鼎世纪将延续这种精神力量,将它充分融入企业文化。以创新思维、扎实行动为城市运营与发展注入全新活力,与各方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城市未来。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奋进篇章。





推荐新闻